@工作、生活在静安的你
上海市第十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记者讲好故事”投票开始啦
快来为静宝的同事
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 彦 琰
投票助力吧
《蕃瓜弄旧改背后的故事》
还得从一个雨天
从蕃瓜弄最小户型
一间6.5平米的屋子
从96岁高龄老人张桂英的人生
开始说起
《蕃瓜弄旧改背后的故事》
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彦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23年7月16日早上,大雨滂沱,但对于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蕃瓜弄小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首批居民集中搬场,他们将暂别老土地,在三年半后回搬,住上梦寐以求的高层电梯房。这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现场,分享着居民们的喜悦,泪水、汗水,夹杂着雨水,在我的脸上尽情流淌,回首长达五个月对蕃瓜弄旧改的蹲点报道,我的心头感慨万千。
心疼:那些艰辛困顿的岁月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小梁薄板改造项目,蕃瓜弄备受关注。静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澎湃新闻,组建了一支蕃瓜弄旧改报道团队,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蕃瓜弄小区,一进楼栋门,光线瞬间暗了下来,我不得不停下脚步,给眼睛以适应的时间。同时,一股发霉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本能地捂住了口鼻。待我稍稍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我已站在了蕃瓜弄最小户型——一间6.5平米的屋子里。虽然早已有心理准备,但这间连找个落脚地方都很困难的小屋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看着眼前这位已经96岁高龄、在这间6.5平米小屋居住了56年的张桂英老人,我的心不由地一阵疼。
感动:那些平凡温暖的人生
此后拍摄的几户家庭,都是十几至二十几平米、厨卫多户合用的户型,那种憋闷、局促的感觉始终压抑着我。我不由地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数十年的居民,该是多么的苦大“愁”深、牢骚满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面对面深入访谈过程中,居民传递给我的,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81岁高龄的杨阿姨早年去往新疆支教,回沪后便居住在蕃瓜弄一间不足14平米的屋子里。说到过往的种种艰辛,她一笑而过;对于新居,她充满期待。她说,等搬了新家,一定要请一同援疆的战友来家里坐坐。
年过七旬的王叔跟我们回忆起了儿时,兄弟姐妹6人挤在一张床上的快乐。他说,这些年大家的感情一直没有变,一有时间就会聚在这间从小一起长大的屋子里吃顿团圆饭,他们更期待三年半后在新家的聚会。
年轻时嫁到蕃瓜弄、在这里居住了34年的陈阿姨,坚持过渡阶段要在附近租借房子,哪怕价格贵点。她说,要经常带着孙女来看看新家的工程进度,也能和来看房的老邻居多聚聚。
每次居民访谈,我听到的,是蕃瓜弄这个有着百年历史小区的前世今生,以及一段段和蕃瓜弄牵绊着的不可复制的人生。从他们的故事里,我读到了憋屈和隐忍;读到了眷恋与不舍;读到了亲人、邻里间的浓浓情谊;更读到了艰难困顿中,人们对美好生活不灭的期盼和向往。
敬佩:那些执着用心的坚守
5月15日,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正式生效;7月2日,项目签约率达到百分百。旧改工作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街道、居委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是蕃瓜弄项目工作人员的日常。居委工作人员陈瑜也是蕃瓜弄的居民,面对居民的不理解,她硬是把委屈咽了下去,她说:“我相信自己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是一件对居民有益的好事,相信他们终会理解的。”
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工作人员起早贪黑、用心用情,在一次次上门耐心调解中,在一次次掏心掏肺的沟通中,逐渐建立起与居民间信任的桥梁,找到化解矛盾、顾虑的钥匙。在采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真心换真心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一幕又一幕工作人员执着坚守的场景,让我由衷敬佩。
期盼:那些雨过天晴的未来
蕃瓜弄项目签约率达到百分百的第二天,居民们自发敲锣打鼓,热闹欢庆。人群中,我看到了精神满满、欢快打鼓的王叔,那样子一点都看不出已是古稀之年。蕃瓜弄首批居民搬场的那天,我遇到了特地穿上鲜艳衣服、冒雨来送别老邻居的杨阿姨,也看到了忙前忙后、帮居民收拾行李的陈瑜。他们都对我说:“小王,欢迎你三年半后再来啊,来看看新的蕃瓜弄。”我说:“一定来,一定来!”
此时的我,已是满眼泪花,几个月的蹲点,我的情绪已被这群可爱的、自称“老蕃瓜”的居民们牢牢牵动,沉浸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着他们的感受。
7月16日那天,当搬场车辆载着“老蕃瓜”们的期盼,陆续驶离蕃瓜弄,天空逐渐放了晴。阳光洒向这里,让这个陈旧的小区散发出希望的光芒。“蕃瓜弄的明天会更好!”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投票时间
即日起
至2023年8月25日15:00
投票规则
1.每个ID每天限投一次,每次投票需选择3个“好故事”
2.不得利用任何投票软件刷票(一经发现即取消相关票数)
投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