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成都大运会的文化符号
新民晚报 2023-08-01 09:16:39


【资料图】

“比完赛之后,我想去尝尝成都的美食,因为很有名,不过也有点害怕,毕竟比较辣。”在本届大运会的混采区和赛后发布会上,这句话几乎成了选手后续计划的“标准答案”。美食和辣,已经成为大运会的文化符号之一。

图说:美食和辣,已经成为大运会的文化符号之一 新华社资料图

这几天,一则成都串串店深夜坐满外国大运选手的视频不仅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也是选手在闲暇时段谈论的话题之一。“火锅”虽然发音还算不上太标准,但不少外国选手已经掌握了这个美食的中文发音,“选手在比赛前最好不要改变饮食习惯,不过赛后就可以充分体验这里的美食文化了。”“舌尖上的成都”如此热门,让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艾德忍不住发出温馨提示,不过他直言,自己也已经被“美食”这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吸引。

其实,大运会这样的综合性赛事和美食一样,都是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象征,当人们提到北京,除了烤鸭和炸酱面,也会想到双奥之城,这是体育留给城市的财产。当大运会与天府之国相遇,除了竞技层面精彩场面的优异成绩,成都和世界能够获得的,还有很多。

因为大运会,更多外国青年会尝试吃火锅、学中文、被变脸和蜀绣所吸引、为蓉宝和动物园内的大熊猫所着迷;因为大运会,成都获得了难得的办赛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的体育专业人才、有了更好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城市的风景和文化也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到世界的更多地方,可谓讲述了一则生动的中国故事,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成都答卷。这样双方共赢的效果以及赛事背后展现出的发展潜力,都会为让这座城市、这项盛会的未来,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